配资查询平台 饿了么前CEO两年受贿4000万被拘! 把供应链变成“提款机”, 平均每次捞走130万, 外卖大战烧出的利益链
7月24日,上海市公安局通报了一起互联网企业高管重大商业贿赂案件,被通报的“上海某互联网企业副总裁韩某”为饿了么前CEO韩鎏,其等人利用职权收受供应商贿赂配资查询平台,短短两年内贪腐金额高达4000万元。这位曾被誉为阿里巴巴集团最年轻业务总裁之一的高管,如今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与其共同作案的受贿人员及行贿供应商共7人落网。
权力寻租:4000万贿赂供应链腐败的温床
韩鎏作为饿了么前CEO,曾是阿里巴巴集团最年轻的业务总裁之一,1988年出生的他在互联网行业有着令人艳羡的职业发展轨迹。2024年3月,时任蜂鸟配送负责人的韩鎏升任饿了么CEO,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调整为专注分管即时物流中心。
然而,据警方调查,从2023年7月开始,韩某等三人开始利用管理物流配送业务以及确定供应商准入、清退、考评、补贴发放等职权,为供应商谋取不正当利益。
警方发现,向韩某行贿或被其索贿的供应商情况各异。有些供应商因考核不达标,希望通过行贿保留供应商资格;有些则为改善经营状况,期望通过贿赂获取更多业务关照。韩某等人则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,将业务资源向行贿者倾斜,提供超出平台运营规则的生意便利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输送链条。
而韩某等人的受贿手法极为隐蔽,其通常在接受供应商宴请过程中收取贿赂,并将赃款赃物分散存放于多处租住房屋内,试图逃避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管部门的调查。
更令人警醒的是,韩某等人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供应商行贿,还主动向供应商索要"分成"。警方调查显示,他们甚至要求供应商根据利润情况按比例分成,将腐败行为"制度化"、"常态化"。在不到两年时间里,韩某等三人收受供应商贿赂30多次,累计金额超过4000万元,平均每次受贿金额超过130万元。
直到在2025年5月,饿了么通过数据监测发现,部分供应商的订单履约效率、用户评分等核心指标与资源分配明显背离。内部审计部门启动专项调查后,韩某团队在供应商准入系统中的异常操作记录被锁定。企业随即通过上海市公安局“蓝鲸”护企工作站报案,警企协作机制迅速启动。在掌握确凿证据后,2025年6月,上海警方在浙江警方的配合下,先后抓获韩某等三人以及向其行贿的刘某等四名供应商负责人。
平台治理挑战:内控机制如何防范高管腐败
韩某案件发生的2023-2025年,恰逢即时物流行业爆发期。饿了么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知名本地生活服务平台,近年业绩表现亮眼。今年5月发布的财报显示,截至2025年3月31日季度,本地生活集团收入161.34亿元,同比增长10%,季度亏损继续收窄至23.16亿元。在外卖大战中,饿了么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,日订单量据传已远超3000万单。
在2025年夏季的“外卖大战”中,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推出高额补贴,单日订单峰值超8000万单。业务压力下,部分管理者为快速扩充运力,降低供应商准入门槛。涉案供应商刘某向警方供述,其公司资质未达平台标准,但通过行贿获得了20个重点城市的运营权。这种“重扩张、轻风控”的策略,埋下了管理隐患。
在外卖平台激烈竞争的当下,这起案件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已在7月约谈主要平台,要求下线“零元购”等涉嫌不正当竞争的营销活动。新修订的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将于10月实施,明确将“利用算法技术实施差别待遇”列为监管重点。对于即时物流企业而言,建立供应商动态评级体系、关键岗位权力制衡机制将成为合规重点。
这场4000万元的权力变现闹剧,既是对平台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,也折射出即时物流行业狂飙突进期的深层矛盾。当资本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,如何平衡业务扩张与风险管控,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破解的终极命题。
本文源自:金融界配资查询平台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查询平台 西媒: 中方批美干涉中企在西班牙正常业务
- 下一篇:没有了